标王 热搜: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公告中心 » 行业新闻
究竟是谁阻碍了迟来的医药降价?
 [打印]添加时间:2021-01-26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   浏览次数:224
   不久前,心脏搭桥的支架从1.4万元降到700元。随后,海南又推出了55种药品大降价。其实,年初以来,我国已经先后三次药品降价。降价幅度如此之大,为什么依然不少人觉得看病贵呢?
 
  慢慢的医改路
 
  谈到我国医改,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。1985年,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提出“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”,中国医改就此启动,共经历了三个阶段。
 
  第一阶段,市场化转型期。
 
  90年代初小平同志的那次“南方讲话”,掀起了全国市场化经济改革大潮,医疗体制也不例外。医改大潮中,乡村医疗机构纷纷凋敝,优质医疗资源迅速向县级、市级医疗机构转移。
 
  与此相随的是医药开始涨价,之前几毛钱,至多几元钱就可以治疗的“小病”,不得不到更高层的医院去。看病贵问题越来越突出,看病难也随之出现。
 
  第二阶段,医院“公转非”,从体制内走向“断奶的”市场。
 
  原本体制内的“铁饭碗”,医疗人员一下子像找不到“奶嘴的孩子”,医生破天荒地有了“创收任务”。2003年,一场“非典”,这种市场基础上的医疗体制,一触即溃,卫生部门措施不及,那一年,卫生部长张文康被免职。
 
  第三阶段,医改从市场迷路中转向。
 
  在全国“看病难,看病贵”的抱怨声中,医疗作为民生事业,旧时代那种“黄金有价,药无价”的现象重演。新农合应时而生,在历史上第一次,农民看病可以报销,乡镇医院的烟火旺起来。但乡村医疗那种简陋的医疗设备,对稍微有些难度的病症,多数人都习惯往“大医院”跑。
 
  看病难,重病大病贵仍象大山一样,压在人们的心头。有人戏虐称医疗、教育和房子是新时代的“三座大山”。
 
  当下,一场新冠病毒,让举国又陷入了一次沉思,医改的讨论声音再次响起。
 
  医疗机构不能完全市场化
 
  医疗服务和医药产品的对象是什么,人的生命和健康。市场化是以价值规律为导向的,市场化的医改实际上是把人的生命和健康用金钱量化。
 
  完全市场化的医疗必然导致人的不平等。对于先富起来的人“有钱看病,没钱买命”,而对于大多数人既没钱看病,也没钱买命。正像马云说的那句话,“最好的创业是解决了社会问题”。
 
  于是各类健康和疾病保险开始出现,然而,西方的各大经济体都认为,保险向来是有钱人的专利,何况我国的保险机制还有待完善。
 
  医疗过度机器化,正成为抬高医疗价格的借口。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,去医院做了一大堆检查,最后没问题!
 
  20世纪70年代初乃至之前出生的人,或许都有这样的回忆,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村里的老中医看病,一番望闻问切之后,老中医开几副中草药,虽不说药到病除,“神医”的称呼还是被人称道。
 
  其实现在仍有不少人痴迷中医,为何?诊病程序远比西医简单得多。而且医疗过度依赖机械,也是医疗事故多发的诱因。
 
  药价高企的背后是医疗市场化的生态
 
  我曾经有一个医生朋友,医术也挺高明。但每次打电话,他都有饭局。而且我去他那里,吃饭时总有人帮他买单。有一次我和帮他买单的人聊起来,那人或许是喝了酒的缘故,道出了这条市场化的利益生态。
 
  他说,药企本来就是一个高成本、高收益的行业,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经历很多程序,打通各级关节。进入市场后,药商拿到代理权,也要到各大医院去公关,这又是一批不少的费用。到了医院,公立医院还好一些,那些私立医院,拼命的加价。
 
  这确实是实情,我认识一个开私人门诊的人,一起喝酒闲侃时,他说了一句肺腑的话“几个药片,只有几分钱的成本,可以买到几块甚至十几块钱,打针输液更不用说了”。我知道他说的不是虚言,短短几年间,他买的几套房子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 
  医疗机构那么多,为何解决不了看病贵的问题
 
  如果你留意一下,你会看到大街上除了饭店、超市等生活服务门店,医疗门诊和药店到处都是。按国家配置,每个社区至少一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,此外还有一些持有资格证的私人门诊、专科门诊、私立医院等。既然这么多竞争,为何看病贵,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呢?
 
  那个开门诊的朋友是个专科毕业,考了医师职业资格证。他说但凡常规的病,就开一些常用的药,有的病人吃了药或输了液不减轻的,可以再坚持医治几天,仍不见好转,就建议去大医院。“毕竟到小门诊来的重大疾病人还是很少的”。
 
  其实除了他说的原因之外,还有一个“从众心理”。社会上不少人都盲目崇拜大医院。大病小病都往上级医院跑,特别是那些被当作“家庭小皇帝”的孩子,一有头疼发烧,全家齐上阵。“有的还好几个人排队挂号”我那位在公立医院工作的朋友说。
 
  医改“惠民”之路在何方
 
  也许2020年这次疫情,让全世界的医疗工作者,也让执政者反思医疗体制该如何完善。疫情在世界蔓延,不仅仅因为执政者考虑民众对自由的要求,还有一点就是医疗机制本身。就连号称“医疗最先进”的美国,对于汹涌而来的疫情,也未能幸免,而且越演越烈。
 
  与美国相比,我国成功控制疫情蔓延,其实得益于制度因素。而新加坡作为开放的经济体,疫情防控却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誉。有文章指出,新加坡防疫成功得益于“良好的教育和个人卫生习惯”。
 
  此外,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的那样,新加坡在疫情防控中主要是预防做得好,“为防范疫情而闭关锁国也并未成为一个选择”。
 
  新加坡作为一个港口小国,正是汲取了我国建国初期“爱国卫生运动”的精髓,把功夫下在“未病”时。这也许启迪我们的医改思路:医固然重要,但重在预防。提高全民健康意识,才是今后医疗和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。